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1月16日:如何找到能力圈的边界?

追寻价值的老郭 主观的观
2024-09-20

这是“主观的观”第323篇原创文章。

当你觉得你真正懂了一家公司的时候,你去看其他人或者行业专家对此的反对观点,如果你对这家公司可能的风险以及造成最坏结果的认知,比其他人和专家了解和认知更多、更全面时,你才算真正的懂了。


主观的观 (公众号ID: trainingview

文字 | 老郭

图片 |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月16日:如何找到能力圈的边界?




1



1月6日的那篇文章《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修改了8遍之后,才发了出来。


然后在第二天,又被平台删除了。


我做了修改,重新发了出来,之后又被删帖。


然后我还被禁言了,无法登录后台,无法发表文章,直到昨天才被放了出来。


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些内容过于敏感了。





2



不过,即使那篇文章是10天前写的,其中的第一节,我觉得到现在还适用。


摘抄如下:



~~~~


元旦的时候,看着大家兴奋的跨年,我就不合事宜的泼了一盆冷水,发了这样一个帖子:



“看大家发的帖子,“新年”似乎是一个包治百病的圣药,过了这一天,过去所有的问题好像突然就被解决了。稍微清醒 一点的话,应该就能分清愿望和现实的关系。”


不过,这种兴奋的情绪反应到股市上,大概就是兴奋的买入。因此,本周四天的交易时间,有三天都是大涨,只有今天表现不太好。


走三大步,退一小步,结果还是赚了。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股市的走势,基本上都会在我12月5日的投资日记《2022年12月5日:弱现实与强预期》所讲那样,而且这个趋势至少会持续到今年3月份的两会。



不过, 这一切表现都还在“遛狗理论”的解释范畴之内。


正是因为弱现实,狗走得稍微快一点,或者离主人远一点,都要停下来等一下,或者回头看一下主人。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做法大概就是如同叶倩文在《滚滚红尘》中所唱,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其中,清醒那部分看宏观改善程度,醉的那部分看股市波动。


~~~~


元旦之后这一段时间股市的走势,很容易让人想起2021年春节前的股市。


当时,还在幻想春节后的行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很难判断过年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不过,这其中差别可能在于,当时的估值已经相对较高,现在的估值看起来还好。


至于估值水平到底如何, 我去看了一眼“股债比指标”,从指标看来,距离顶部还远,而且市场情绪也并不狂热。


不过,随着节后2022年年报的逐步公布,和一季度业绩可能的业绩低点,估计会给股债比的曲线带来一个快速下行的毛刺。


本质上,这就是我在12月份就讲过的“强预期”和“弱现实”对比的巨大反差。




3



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尽显韧性,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不断上升。


上周一突破6.8,创下2022年8月以来的新高,到今天,只差一点就要突破6.7。


港币和美元实行的联系汇率制,所以港币兑人民币也在不断贬值。


高盛预计人民币到年底将升至1美元兑6.5元人民币,之前的预估为6.9元。


在我的持仓组合中,港美股占比接近60%,所以汇率的变化对净值影响很大。不过,从去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先抑后扬的走势,充分表现出了“善解人意”的特征。


以腾讯为例。


去年腾讯股价一直跌,但是人民币汇率也向下跌,所以算投资收益的时候,大概还占了9.36%的便宜。


今年腾讯股价开始涨,但是人民币又开始升值,相比年初,投资收益大概少了4%左右。


下跌的时候,人民币汇率跌;上涨的时候,人民币汇率涨,这种变化保证了投资收益曲线不那么陡峭。.


不过港股通是以港币计价的人民币资产,所以,对于去年买入,今年卖出的短线投资者来说,就有点不够友好了。


不过,了解其中的机制的人,都知道这是笑谈,因为汇率更有可能是港股涨跌的“因”。




4



我原来以为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斯是一伙的,现在才发现他们是一根藤上的两朵花。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巴菲特强调好公司、长期持有;霍华德-马克斯强调好价格,利用周期波动。


具体的区别是:


巴菲特坚持能力圈的理念,他认为自己可以认识并预测有限的范围内的部分公司未来10年的大致情况,所以他会选择好公司,合理价格,长期持有。为了避免出错的概率,他强调少作决策,慎重决策。


霍华德-马克斯则认为,预测并非是一个长期稳定有效的策略,但是周期永不变,没有好资产只有好价格,所以他更看重在周期极端位置的买入机会,他的投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高收益债券(垃圾债)。


他们在底层逻辑上相同的部分,主要是在安全边际和对市场的认知上。


雪球网友@非完全进化体,曾经这样写道,


在认知优势领域,低估或合理估值买入并长期持有垄断成长公司,获得源于认知优势的超额收益。


在非认知优势领域,基于安全边际,在显著低估时买入优秀成长公司,在实现“双击”后卖出,获得源于市场悲观与机制缺陷的超额收益。


这两种投资方式,大概就是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斯,或者更准确的是说,是巴菲特和赛思-卡拉曼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认知优势领域”?什么是“非认知优势领域”呢?换一种说法,我们到底怎么去判断,自己是真懂,还是假懂呢?


到底是真懂还是假懂,最好的判定指标就是现实,不过因为现实是后验的,虽然这个指标很好,但是作用不大。


所以,懂还是不懂,最终成为一个相对主观的标准。


从个人来讲,要对自己和知识保持诚实的态度。简单来讲,就是不要不懂装懂,是不是真的懂了,自己最清楚。


从逻辑上来讲,任何一个观点,只有你能讲出它不成立的条件时,才会成为一个观点。


结合投资来讲,你应该既知道他最好情况什么样,更应该知道他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最坏的结果,最坏情况是什么样的,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判定的标准就是查理芒格讲过的一句话:


"如果我想拥有一个观点,我必须得比我能够找到的最聪明的且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还能反驳这个观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配拥有这个观点"。


这句话,原来我不太懂,现在慢慢懂了。


结合到投资来讲,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判定懂或者不懂的真正标准。


当你觉得你真正懂了一家公司的时候,你去看其他人或者行业专家的对此的反对观点,如果你对这家公司可能的风险以及造成最坏结果的认知,比其他人和专家了解和认知更多、更全面时,你才算真正的懂了。


巴菲特讲过,你不仅要有能力圈,关键是要知道他的边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帮你找到自己边界的过程。


有人说,去找专家来判断,这也太难了吧?


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大部分股票都被充分研究过。


一只股票总有买卖,首先看看论坛上那些选择卖出的人怎么说,他们说的那些问题,你是否意识到了,那些问题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产生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我觉得这是第一步,就这一步而言,也会帮你认识到这个股票是否在能力圈以内了。




5



周末,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豆瓣评分很高的《天道》。



这部片子拍摄于2007年,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商战剧了,对比现在完全靠编剧在出租屋胡编乱造的商战剧而言,这部片子质量挺高的。


不过,豆瓣高达9.2分的评分,我觉得有点夸张了。


客观的讲,剧中丁元英的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的确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启发;但是,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故意卖弄概念的痕迹。


但从本质上讲,这部片子主要满足了大众和知识分子对商业竞争和策略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幻想,这种幻想大概从诸葛亮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特别是最后丁元英给刘冰相关资料的情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


如果单从电视剧技巧的角度来看,剧中全部都通过芮小丹的旁白来展现人物内心变化和思考的设计,似乎给出了一种上帝视角,这种做法让人觉得很迷。



2016年,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对上张艺谋导演的《长城》。



当时,前者大败,但是时间不会撒谎,群星云集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经典之作(嗯,昨天我又忍不住看了一遍),被更多人喜欢,而《长城》则成为群嘲的对象。


2023年春节档,程耳导演的《无名》又对上了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不知道结果如何。


不过以程耳的风格,估计又是好似沉闷,但充满张力,同时又非常精彩的路子,所以我非常期待。


相反,最近几年,看了张艺谋这么多电影,除了《悬崖之上》,其他的几乎毫无印象。


正如和其他网友讨论时所言,那种大时代背景下,更贴近人性的小人物的命运的故事,会更加契合张艺谋的风格。不过,他似乎主动放弃了在这个方向的艺术尝试。





- THE END -

 - 欢迎关注“主观的观”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主观的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